凌晨四点,郑州寂静无声,城市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,街道空旷,红绿灯徒劳地变换着颜色,在一片沉寂中,总有一些地方亮着灯——那是24小时营业的超市,像一座座孤岛,在疫情的暗夜里发出温暖而坚定的光芒。
这不是普通的营业,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,当大多数人遵从防疫要求居家隔离时,超市员工成了“逆行者”,他们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,理货、上架、补货、消杀,重复着平日数倍的工作量,收银员小王的护目镜上满是雾气,却依然努力辨认着条码;“我们已经一个月没休息了,”生鲜区的老李一边整理蔬菜一边说,“但看到市民能买到新鲜菜,值得。”
超市的形态在疫情中发生了奇妙转变,它不再仅仅是购物场所,而成了社区的生命补给站,线上订单如雪片般飞来,接单、拣货、打包、配送,每个环节都在与时间赛跑,配送员小张的电动车穿梭在空荡的街道上,“现在送的不只是商品,更是一份安心。”
在这特殊时期,超市还扮演着信息枢纽的角色,店员们自发建立了社区微信群,及时更新货品信息,安抚市民情绪。“明天会有新鲜水果到货”“消毒用品下午补货”——这些简单信息成了疫情中最动人的承诺,超市经理赵女士的手机24小时开机,“这个时候,我们必须是市民最可靠的依赖。”
疫情下的超市营业,也是一场科技与人性的双重考验,无接触配送、智能购物车、自动测温系统等技术被广泛应用,但比技术更温暖的是人性的光辉——超市为老人开辟专属购物时段,为医护人员预留必需品,为隔离家庭提供特殊配送服务,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怀,让商业场所拥有了社区的温情。
超市的灯光背后,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坚守,理货员小陈每天步行五公里上班,只因公共交通暂停;收银员小刘将三岁孩子托付给父母,自己坚守岗位;“我们也害怕病毒,”一位超市主管坦言,“但更怕市民买不到生活必需品。”这些平凡人的非凡选择,织就了城市最基本的安全网。
当郑州逐步恢复正常,这些疫情中的超市故事或许会被遗忘,但我们应该记得——在那个特殊时期,是这些亮着的灯和守候的人,守护了这座城市最基本的体面与尊严,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何为责任,何为担当。
超市的灯终会熄灭,但那份在黑暗中相互守望的精神,将长久地照亮这座城市前行的路,疫情终将过去,而这些普通人的光辉时刻,应当被这座城市永久铭记。